侘寂是人類對自然、缺陷、樸實事物的嚮往,美在於素朴日常,在不完美,接受劣化,讓本質顯現。
侘與寂指的是對日常生活的覺察方式。
和敬清寂
十六世紀,茶道宗師千利休借「和敬清寂」的侘茶意識,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。
侘(わび)是清貧、粗糙,在不足中見充足;寂(さび)是面對褪色、消逝事物的心境。
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,通往原始心境,並暗示了短暫、輕微事物中的美。
無一物
源自道家,追求「無一物」的侘寂精神,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它們的意義重疊並融合,直到它們統一成為「侘寂」一詞:將「不完美、無常、未完成」視為美的審美觀點。
萌芽的東西,或荒蕪的東西,可以說,比起盛開的東西更令人感到侘寂,因為它們暗示了人事物的無常與短暫性。
隨著人事物的來去無常,它們也表現出了來去之間的暫態跡象,而這些暫態跡象被認為是美麗的。
在這一點上,美可以是一種處於平凡簡單中所達到的冥想狀態(意識異境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)。
大自然是如此細緻,以至於需要一個安靜的心靈,和一對有修養的眼睛,來看見它們。
美學原則
在禪宗哲學中,實現侘寂有七個美學原則:
不均齊(Fukinsei):不對稱、不規律。
簡素(Kanso):簡單。
考古(Koko):原始的,經過風化的。
自然(Shizen):不經偽裝粉飾、天然的。
幽玄(Yugen):隱晦而深沉的優雅、不顯著的。
脫俗(Datsuzoku):不被世俗所拘、自由的。
靜寂(Seijaku):平和、寧靜。
這些原則中的每一個,都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的,但也可用來比喻人性的美德與行為;這反過來表明,通過對藝術的欣賞和實踐,可以灌輸美德和文明;因此,審美觀當中隱含著倫理意義,融入在日本文化的大部分內容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