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哲學史概覽

 

西方哲學史概覽

西方哲學史涵蓋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思想發展,主要包括古代哲學、中世紀哲學、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四大階段。西方哲學不僅影響了科學、政治與宗教,也深刻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。


一、古希臘與羅馬哲學(前6世紀—5世紀):哲學的誕生

1. 自然哲學(前6—前5世紀):宇宙本質的探索

  • 泰勒斯:認為萬物的本源是「水」,開啟哲學探討本體的傳統。

  • 赫拉克利特:強調「變化」,提出「萬物流轉」和「火」為本體。

  • 巴門尼德:主張「存在」是永恆不變的,奠定形上學的基礎。

  • 畢達哥拉斯:認為「數」是宇宙的本質,影響後來的數學與形上學。

2. 古典哲學(前5—前4世紀):倫理與知識論的興起

  • 蘇格拉底:「美德即知識」,透過「詰問法」探討道德與真理。

  • 柏拉圖:「理念論」,認為現象世界的事物只是「理念世界」的影像。

  • 亞里士多德:「本體論」、「邏輯學」,強調經驗觀察,影響科學與哲學。

3. 希臘化與羅馬哲學(前3世紀—5世紀)

  • 斯多噶學派(芝諾):主張理性與自制,認為宇宙受「理性法則」支配。

  • 伊比鳩魯學派(伊比鳩魯):主張追求快樂與內心平靜(阿塔拉克西亞)。

  • 懷疑論(皮浪):對知識持懷疑態度,認為人無法確知任何事物的真相。


二、中世紀哲學(5—15世紀):信仰與理性的交融

1. 基督教哲學的興起(5—12世紀)

  • 奧古斯丁:結合柏拉圖哲學與基督教神學,提出「神的國」與「原罪論」。

  • 波愛修:《哲學的慰藉》,探討命運、自由意志與上帝的智慧。

2. 經院哲學(12—15世紀):理性與信仰的融合

  • 阿奎那:結合亞里士多德哲學與基督教神學,提出「五路論證」證明上帝存在。

  • 鄧斯·司各脫奧卡姆:強調邏輯分析,影響後來的科學方法。

中世紀哲學以「信仰與理性」的關係為核心,為後來的科學與啟蒙思想奠定基礎。


三、近代哲學(16—19世紀):從理性主義到現象學

1. 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(16—17世紀)

  • 培根:「歸納法」,提倡實驗與科學方法,影響現代科學。

  • 笛卡兒:「我思故我在」,建立理性主義與數學方法論。

  • 斯賓諾莎:提出「泛神論」,認為上帝與自然是一體的。

2. 英國經驗主義(17—18世紀)

  • 洛克:「白板說」,認為知識來自經驗與感官。

  • 貝克萊:主張「唯心論」,認為物質世界只是人的感知結果。

  • 休謨:批判因果律,認為「因果」只是心理習慣,影響康德哲學。

3. 德國理性主義與康德(18世紀)

  • 康德:「先驗知識」與「二律背反」,認為知識既來自經驗,也有理性架構。

4. 德國觀念論(19世紀)

  • 黑格爾:提出「辯證法」,認為歷史與現實是理性的發展過程。

  • 費希特、謝林:發展「自我意識」與「自然哲學」,影響浪漫主義。

5. 社會與政治哲學(19世紀)

  • 馬克思:「歷史唯物主義」,批判資本主義,提倡共產主義。

  • 約翰·斯圖爾特·密爾:倡導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。


四、現代與當代哲學(20世紀—至今)

1.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(20世紀初)

  • 胡塞爾:「現象學」,強調直接意識經驗,影響後來的存在主義。

  • 海德格爾:「存在與時間」,探討人的本質與生存意義。

  • 薩特:「存在主義」,提出「存在先於本質」,強調個人自由與責任。

2. 分析哲學與語言哲學(20世紀中期)

  • 維根斯坦:「語言遊戲」,認為哲學問題多來自語言誤用。

  • 羅素、摩爾:邏輯實證論,影響科學與數學哲學。

3. 後現代主義與批判理論(20世紀下半葉)

  • 福柯:「知識與權力」,批判現代社會的規訓與控制。

  • 德希達:「解構主義」,認為文本沒有固定意義。

  • 哈伯瑪斯:發展「溝通理論」,提倡民主與公共討論。

4. 當代哲學(21世紀)

  • 人工智慧哲學:探討AI的倫理、意識與自主性。

  • 環境哲學:關注生態、永續發展與人類責任。

  • 全球化與政治哲學:探討民主、資本主義與國際正義。


結論

西方哲學歷經形上學的探討(古希臘)、信仰與理性的結合(中世紀)、科學與啟蒙(近代)、到現代的語言與權力分析(當代),構成一條不斷進化的思想脈絡。當前,西方哲學正面臨科技發展、環境問題與人工智慧等新挑戰,未來將繼續拓展人類思想的邊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