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與荀子的人性論構成儒家內部關於人性的核心爭論。孟子主張性善論,而荀子則主張性惡論。二者在如何解釋道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上,也有明顯的不同取徑。
一、孟子的「性善論」:人皆有「四端」,道德源於內在本性
1. 人性本善:道德源於人的內在本能
-
孟子認為**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**,即人的本性具備道德傾向。
-
這種善性體現在人的「四端之心」,即:
-
惻隱之心 → 仁(同情心)
-
羞惡之心 → 義(是非感)
-
辭讓之心 → 禮(謙讓之德)
-
是非之心 → 智(道德判斷)
-
-
這些道德情感是先天的,只需適當發展,即可成為完善的德行。
2. 道德的必要性:發揚本性,使人成為君子
-
既然人性本善,但若不加以培養,仍可能受到外界影響而變壞。
-
所以,教育與修養的目的就是「存其心,養其性」,即讓人不失去原本的道德本能,最終達到「成聖」。
-
道德修養的方法:
-
「擴充四端」(透過學習與反思,讓善性發展)
-
「浩然之氣」(透過義行積累內在正氣)
-
「居仁由義」(行仁義之道,成為君子)
-
3. 道德的重要性: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
-
孟子認為,道德是人類本質的核心,若人失去道德,便淪為禽獸。
-
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」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
-
因此,政治與教育應當以道德培養為核心,並且施行仁政,使人皆能發展其善性。
二、荀子的「性惡論」:人性趨利,須靠後天學習與制度規範
1. 人性本惡:人天生趨利,沒有內在道德本能
-
荀子反對孟子,認為**「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」**(《荀子·性惡》)
-
他認為,人的天性是自私、趨利、貪欲的,缺乏先天的道德情感。
-
若放任本性,人將會爭奪利益、陷入混亂,而非自發行善。
2. 道德的必要性:透過教育與法制矯正本性
-
既然人性本惡,就必須透過後天學習來塑造道德。
-
荀子認為,道德不是天生的,而是「偽」(即人為創造的)。
-
「化性起偽」:人必須透過學習禮法、受教於聖人,才能克制惡性,變得善良。
-
因此,道德不是來自本能,而是來自於文化、教育與制度的養成。
3. 道德的重要性:社會秩序的基礎,必須由「禮」來維持
-
由於人天生有貪欲,因此需要「禮」來規範,防止混亂。
-
「禮義生於人之偽,非天性也。」(《荀子·性惡》)
-
「法後王而不法先王」:荀子認為,應根據當代需要建立適合的法制,以維持社會秩序,而非完全依賴古制。
-
在政治上,他主張「隆禮重法」,認為良好的制度與法律能夠矯正人性,使社會井然有序。
三、孟子與荀子對「道德必要性」的不同解釋
比較項目 | 孟子(性善論) | 荀子(性惡論) |
---|---|---|
人性本質 | 人性本善,具備道德本能(四端之心) | 人性本惡,天生自私、趨利 |
道德來源 | 內在道德情感,自然發展即可行善 | 透過後天學習與制度強化,克制惡性 |
道德的必要性 | 讓人發展本性,不失人之為人 | 矯正本性,防止社會混亂 |
教育方式 | 內省、自覺、擴充善性 | 習禮、學法、服從制度 |
政治觀點 | 施行仁政,給人發展善性的機會 | 強調禮法,制定規範管理社會 |
社會秩序 | 順應人性,推行仁政,使人發揮道德潛能 | 制定禮法,約束人性,維護社會秩序 |
四、結論:孟荀之辯對後世的影響
-
孟子影響了宋明理學(如程朱理學),認為人性中有「天理」,透過「存天理,去人欲」可以達到聖人之境。
-
荀子影響了法家(如韓非子),認為治理社會不能僅靠道德,而必須以法律為準繩,才能約束人性。
-
融合觀點:人性可塑說——後來的儒家學者,如王陽明,試圖調和孟、荀之說,認為「人性雖有善的可能,但仍需透過修養來達到完善」。
如何看待道德的必要性?
-
孟子:道德來自人心,若不發揮便失去人性。
-
荀子:道德來自社會規範,若無教育與法律,社會將陷入混亂。
-
現代啟示:道德需要內在修養(孟子)與外在規範(荀子)的結合,才能真正發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