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哲學史涵蓋了從原住民思想、明鄭與清治時期的儒學傳承、日治時期的西方哲學引入,到戰後新儒學、馬克思主義、現象學與當代本土哲學的發展。台灣哲學的特色在於其多元性,融合了中國傳統思想、日本影響與西方哲學,形成獨特的思想脈絡。
一、原住民哲學(史前—17世紀)
台灣原住民族的世界觀主要以自然信仰、祖靈崇拜為核心。
-
泛靈論(Animism):認為萬物皆有靈,如阿美族的「靈魂輪迴」觀念。
-
祖靈信仰:如排灣族的「祖靈祭」,強調祖先與後代的精神聯繫。
-
與自然共生:如達悟族的「禁忌文化」,規範人與自然的關係。
這些思想雖非系統化哲學,但蘊含深刻的生態智慧與社會倫理,影響後來的環境哲學與文化研究。
二、明鄭與清治時期(1662—1895):儒學的傳播與本地化
1. 明鄭時期(1662—1683)
鄭成功治理台灣後,大量漢人遷入,帶來儒學與道教信仰。陳永華等人設立書院,推廣儒學教育。
2. 清治時期(1683—1895)
-
朱子學(程朱理學)成為官方主流,如鳳山書院、台南孔廟的建立,推動儒學教育。
-
地方士紳的文化活動:如沈光文(台灣儒學先驅)傳播儒學,影響後來的書院學風。
-
經世致用思想:台灣的儒者不僅研究經典,也重視實務,如防災、農業與地方治理。
此時期的儒學雖然受到官方支持,但因地理環境與社會結構,發展出較為務實的應用取向,影響後來台灣的思想特質。
三、日治時期(1895—1945):西方哲學的引入與本土思潮的萌芽
日治時期,日本在台灣推行近代教育,帶來西方哲學,特別是康德哲學、現象學、馬克思主義等思想。
1. 近代哲學教育
-
台灣大學前身「台北帝國大學」設立(1928),引進德國哲學、京都學派(如西田幾多郎的「絕對無」)。
-
日本學者如宮澤俊義將康德哲學與政治哲學引入台灣。
2. 本土思想的萌芽
-
林獻堂、蔣渭水等文化啟蒙運動,強調台灣主體性與民族認同。
-
台灣新文化運動:提倡民主、自由、人權,與西方啟蒙思想相呼應。
這一時期,台灣哲學開始由儒學主導轉向多元哲學影響,形成近代思想的基礎。
四、戰後時期(1945—1980s):新儒學、馬克思主義與現象學的發展
戰後,國民政府來台,帶來中國新儒學、馬克思主義,並受到西方哲學與民主思潮影響。
1. 新儒學的發展
-
牟宗三、唐君毅、徐復觀等學者來台,推動「心性儒學」,強調「道統」與「內在超越」。
-
牟宗三的「開出民主論」:認為儒學可內在發展出民主價值,影響台灣民主化思想。
2. 馬克思主義的引入
-
1970年代,左翼知識分子受西方法蘭克福學派影響,如陳鼓應的《道家與現代化》。
-
1980年代後,台灣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興起,馬克思主義成為批判體制的重要思想。
3.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
-
林茂生(第一位哲學博士)在日治時期研究胡塞爾的現象學,後來影響台灣的哲學研究。
-
存在主義(如沙特、海德格)影響戰後的台灣文學與思想。
這時期的台灣哲學呈現中西融合的趨勢,並與民主運動結合,影響台灣政治與文化發展。
五、當代台灣哲學(1980s—至今):本土化與全球對話
1. 本土哲學的發展
-
李明輝、杜保瑞等學者提倡「台灣新儒學」,反思儒學在台灣的現代性。
-
黃默等人發展台灣現象學,研究身體、認同與政治哲學。
-
「後殖民思想」與「台灣主體性」的討論,影響本土哲學與文化批評。
2. 全球化下的多元哲學
-
法國後現代主義(傅柯、德希達)影響台灣的文化研究與哲學思潮。
-
環境哲學與生態思想:如「鄉土哲學」強調台灣自然與文化的關聯。
-
AI與科技哲學:探討人工智慧、數位倫理與科技發展的哲學問題。
當代台灣哲學不僅與傳統思想對話,也積極參與全球哲學討論,形成獨特的思想路徑。
結論
台灣哲學史呈現出「多元交融、歷史變遷」的特質:
-
從儒學到近代哲學:清治時期以儒學為主,日治時期開始西方哲學的引入。
-
戰後多元發展:新儒學、馬克思主義、現象學與民主思潮並行發展。
-
當代哲學全球化:本土哲學與全球思想交流,形成新的哲學視野。
未來,台灣哲學將在全球對話中繼續發展,並在數位科技、環境倫理、社會正義等議題上提出獨特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