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哲學史

 中國哲學史涵蓋了從先秦到當代的思想發展,主要包括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墨家、名家、陰陽家、縱橫家、佛學、新儒學等不同學派的演變。以下是中國哲學發展的主要階段與核心思想:


一、先秦時期(公元前6世紀—前221年):百家爭鳴

1. 儒家(孔子、孟子、荀子)

  • 核心思想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強調道德修養與社會秩序。

  • 孔子:「仁」為核心,推行「禮樂制度」以維持社會秩序。

  • 孟子:提倡「性善論」,認為人天生具有道德良知(仁義禮智)。

  • 荀子:主張「性惡論」,認為人性需透過學習與禮法來規範。

2. 道家(老子、莊子)

  • 核心思想:無為、自然、道法自然。

  • 老子:「道」是宇宙的本源,主張無為而治,以柔克剛。

  • 莊子:強調「齊物論」,主張超越世俗,追求精神自由。

3. 法家(韓非、商鞅、李斯)

  • 核心思想:法治、權術、中央集權。

  • 韓非子:強調「人性本惡」,須用法律與權力維持國家秩序。

  • 商鞅:推行變法,以嚴刑峻法建立強大國家。

4. 墨家(墨子)

  • 核心思想:「兼愛」「非攻」,反對戰爭,提倡節儉與實用精神。

5. 名家(公孫龍、惠施)

  • 核心思想:研究語言與邏輯,提出「白馬非馬」等論證。

6. 陰陽家(鄒衍)

  • 核心思想:五行學說,影響中醫、風水、天文學。


二、秦漢時期(前221年—220年):獨尊儒術與道家融合

  • 漢武帝: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,董仲舒將儒家與陰陽五行結合,形成「天人感應」學說。

  • 黃老道家:強調「清靜無為」,影響政治與修道思想。


三、魏晉南北朝(220年—589年):玄學與佛學興起

  • 玄學(王弼、郭象):融合老莊思想,提倡「貴無論」,追求超越世俗的智慧。

  • 佛學傳入中國:龍樹的中觀學與世親的唯識學影響深遠,並與儒道思想融合,形成禪宗與華嚴宗等中國特色佛學。


四、隋唐(589年—907年):佛學鼎盛

  • 禪宗(達摩、慧能):主張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強調頓悟與內在修行。

  • 華嚴宗(法藏):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強調宇宙整體性。

  • 天台宗(智顗):「三諦圓融」,強調佛教各派的統一性。


五、宋明理學(960年—1644年):新儒學興起

  • 程朱理學(程頤、朱熹):「理」是宇宙的本體,人性是天理的展現,透過「格物致知」與「居敬」來修身。

  • 陸王心學(陸象山、王陽明):「心即理」,認為內在的「良知」即是道德判準,主張「知行合一」。


六、清代(1644年—1911年):考據學與經世致用

  • 考據學:強調經典的實證研究,如戴震、錢大昕。

  • 經世致用:顧炎武、王夫之提倡學術應與現實政治結合。


七、近現代(1911年—至今):儒學復興與現代化思潮

  • 新儒學(梁漱溟、熊十力、牟宗三):試圖將儒家思想與現代民主、科學結合。

  • 馬克思主義哲學:影響現代中國哲學,與儒學、道家思想交融。


結論

中國哲學從先秦百家爭鳴,到漢唐的儒佛道融合,再到宋明理學的發展,至近現代的新儒學與西方思想的結合,呈現出不斷演變的趨勢。當代中國哲學正嘗試將傳統思想與現代世界接軌,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