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選自《在場之光:日常的現象學小品》
她回到老房子,是為了收拾祖父遺留下來的東西。
門一推開,灰塵四起,光線在屋內浮著。那是午後的光,從舊木窗斜斜射入,落在地板上,彷彿時間還沒走遠。
她放下行李,走過那條熟悉的走廊,每一步都帶出木頭的吱嘎聲。那聲音像是從記憶底層浮起,一點一點,喚醒她身體對這個空間的記憶。
**
現象學說,空間不只是「三維坐標」,而是我們身體感受與行動的延伸。
家之所以成為「家」,不是因為牆、屋頂與家具,而是因為那裡曾經有過回聲、有過等待、有過被呼喚的名字。空間因我們的身體在其中生活過,才有了方向、情緒與溫度。
梅洛-龐蒂說,身體不在空間中,身體就是空間本身的意義生成之處。我們不是站在空間裡,而是用身體「打開」空間,用走路、觸摸、回頭、駐足的方式,讓空間有了時間、有了自己。
**
她走進祖父的書房,牆上的帽子還掛著,一旁的椅子空著,像是他只是暫時走開。
她坐下,什麼也不動,只讓身體慢慢適應空間的氣味與光線。她知道,這個地方不再是「一棟房子」,而是那個她曾經被呼喚、被等待、被擁抱過的世界。
空間的溫度,並不來自爐火或陽光,而來自記憶與身體曾經在場過的溫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