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選自《在場之光:日常的現象學小品》
甲輕聲說:「我給你看一張圖,是AI畫的。」
乙搖搖頭,像是拒絕某種不請自來的凝視:「不看了。」
甲微微一愣:「為什麼?」
乙眼神落在一幅手繪的素描上,那線條顫抖卻真實:「它畫得太快,也太完美。那樣的圖,不曾猶疑、錯誤、懷疑,也不曾期待、盼望或失落……沒有經驗的痕跡。那麼,我們還為什麼畫?」
甲沉思了一下,說:「這句話,我好像在照相機發明時也聽過。可畫家還活著,不只活在畫布裡,也活在他與世界的凝視之中。」
乙低聲說:「AI呈現的是結果,人呈現的是與世界互動的過程。對我們來說,一筆一畫,都是身體在時間中的痕跡,是意識與物質之間的回聲。」
甲輕輕點頭,像回應一個未竟的問題:「AI可以模擬形象,卻無法經歷形象。它不在時間中存在,只在資料中重組。而我們,是經驗本身的承載者,是世界的開口。」
乙微笑:「所以畫畫不是再現世界,而是與世界共現。那一筆的猶豫,那一線的偏斜,都是我在場的證據。」
甲說:「AI也許能畫出萬物,卻畫不出‘此刻我在看著你’的感覺。」
乙低聲回應:「因為感覺,不在圖像裡,而在凝視裡。」
此刻窗外風起,紙頁微動。兩人對坐,世界靜靜流經彼此的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