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選自《在場之光:日常的現象學小品》
老茶師教徒弟捻茶時,總不多說話,只輕輕握著對方的手指,讓那力道自己傳遞下去。
「記住這個感覺,不是用腦,是用手記住。」
徒弟笑說:「手怎麼會記得?」
老茶師說:「你走路時要記得怎麼走嗎?」
徒弟頓了頓,低頭看著自己的手。那是一雙還帶著年輕稜角的手,指節硬直,尚未學會鬆與圓。但那一刻,他忽然覺得,這雙手也在聽,也在問,也在學。
我們常以為學習是意識的活動,是大腦的理解與判斷。但在許多時刻,學習發生在手指之間、肩膀的角度、脊椎的姿勢裡。身體不是工具,而是我們與世界交會的最初器官,是經驗本身的展場。
手記得許多語言說不出的事。鋼琴家在琴鍵上尋找節奏,陶藝家在泥土中探出形狀,書法家讓筆尖游走如風。這些動作並不是思考的結果,而是與世界相處之久而誕生的節奏。
現象學者梅洛-龐蒂曾說,身體不是「我所擁有」的物,而是「我所在之處」。我的手不是一個物件,而是我感知世界、與他者連結、形成意義的現場。
**
徒弟後來成了茶人。他自己教人時,也不說太多。只是牽起學生的手,讓那股溫度流過去。
有人問他:「你是怎麼學會的?」
他想了想,答道:「有一天,我的手開始自己動了起來,好像,它記得比我更多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