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場之光:日常的現象學小品》
在呼吸、步伐、沉默與等待之中,我們回到生活的現場。
導言:回到經驗之中
我們習慣把生活當作背景,把思考當作主角。但有一種哲學,提醒我們:經驗本身,就值得凝視。
現象學並不提供答案,它讓我們慢下來,重新回到「世界如何向我展現」、我「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活著」的根本經驗之中。這不是艱深抽象的學問,而是每一個日常細節中的柔光。
本書收錄七篇現象學式的小品,每篇從一個微小的場景出發,透過身體、時間、空間、他者與語言,尋回那被忽略的在場之感。
篇章目錄與簡介
-
〈畫與影之間〉
AI圖像與創作的對話,帶出意向性與藝術性的根本張力。
創作,不只是結果的技術,更是觀看世界的方式。 -
〈手的記憶〉
學藝的過程中,「手」如何成為記憶與感知的場所。
身體不是工具,而是世界的開端。 -
〈他者的眼睛〉
一個陌生人的凝視,引出人我之間微妙的存在關係。
我在你眼中成為我。 -
〈時間的摺痕〉
在等待與回憶中,時間不再是直線,而是摺疊的感覺。
我們活在時間的回聲與盼望裡。 -
〈空間的溫度〉
家,作為身體感的延伸,如何成為有溫度的空間。
空間不是容器,而是記憶的發光場。 -
〈語言之後〉
一場無法言說的情境,揭示語言的力量與極限。
有些沈默,比言語更深刻地說話。 -
〈呼吸即存在〉
在清晨的呼吸中,體會最純粹的在場。
你不需要證明,只需要存在。
結語(《柔光之中》)
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在宏大的敘事裡,其實不過是由一連串微小的在場構成。每一個呼吸,每一次觸碰,每一段等待,都是生命的光落下來的地方。
這些光,不耀眼、不劇烈,只是靜靜地照著——照出我們與這個世界共在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