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從照顧父母開始的現象學片刻
現代人的孝順,常落在「給得夠不夠」的焦慮上。給錢、給時間、給禮物、給保健品、給旅遊行程——但似乎很少問自己:「我給的是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?」
有一次在候診室,看見一位母親坐在輪椅上,孩子站在一旁,一手滑著手機,一手敷衍地回應長輩的問題。那神情,像是把母親當成一件該處理的事務——「人已經帶來了,藥也排好了,還要怎樣?」
這一幕讓我想起《論語》裡子游問孔子:「何謂孝?」孔子說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簡單幾句話,像把日常照顧拉進一個更深的層次——供養固然重要,但若無敬意,不過是馴養一頭牲口那般。
敬,不只是態度,也是一種距離的拿捏。太疏遠,成了冷漠;太靠近,卻可能成為掌控。真正的敬,是承認對方仍是一個完整的人,不因年老、病弱,就只剩需求與等待,而是仍然有思考、選擇、與自我表達的尊嚴。
我們常誤以為孝是一種付出,但它或許更是一種「回來」——回到那個我們曾經被照顧的時刻,感受當年那份無條件的包容,如今試著以自己的方式,還給他們。
「不敬,何以別乎?」這句話穿越兩千年,仍像一盞燈,提醒我們:真正的孝,是在照顧的手裡,保留一份對他者的驚艷與敬畏。在那一刻,父母不只是老去的身體,更是我們曾仰望過的宇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