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哲的語錄之所以能流傳千古,不是因為它們給出答案,而是因為它們留下空間。
每一段語言,如同一面鏡子,映出的是說話者的沉默與聽者的世界。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
兩位年輕人,帶著受委屈的心情去請益師父:「我們在辦公室裡被欺負,太痛苦了,該不該辭職?」
師父閉著眼,靜默良久,只吐出五個字:「不過一碗飯。」揮揮手,示意退下。
回到城市,一人立刻遞出辭呈,轉身回鄉,種田。
另一人什麼也沒說,默默回到辦公桌前,繼續工作。
十年過去。
那位回鄉的,早已成為農業專家。懂技術、會管理,活得自在清明。
而留在辦公室的,也在磨練與堅持中成為經理。懂得忍耐,也學會了放下。
兩人重逢,相視而笑。
「師父當年那五個字,我一聽就明白,人生嘛,不過一碗飯,有什麼放不下的?」
「我也是啊,師父那句話提醒我:既然只是為了吃飯,何必逞氣?退一步,日子也就過了。」
他們又回山上,再次拜見師父。
師父更老了,還是閉著眼,還是沉默良久,這次,說出另一句話:「不過一念間。」
人生的道路,從來不是誰對誰錯。
我們所選的,不過是一念之間對話語的理解——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理解。
聖哲語錄,意義不在語言裡,而在每個與語言相遇的經驗裡。
語言是開放的,人生也是。語錄不是命令,而是一面靜靜的湖,讓你在裡頭,看見當時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