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茶

綠茶是茶葉的一種。經過殺青、揉捻、乾燥,大部份白毫脫落,熱水浸泡後依種類呈淡綠色至黃綠色的茶湯。

製作

綠茶依照殺青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四種:炒青茶、蒸青茶、烘青茶、曬青茶。

中國大陸與台灣在綠茶製作上以炒青為主;日本製作綠茶的方式則以蒸青為主。


炒青即將茶葉鮮葉在攝氏120度左右的鐵鍋中翻炒,使其水分散失、變得綿軟,以便做形。

傳統工藝為徒手翻炒,來到現代為機械翻炒。

綠茶沒有焙火工序,所以可以稱為生茶。



品種

中國大陸

大部分名茶為綠茶,如產於杭州西湖的龍井、蘇州洞庭山碧螺春、四川蒙頂山的蒙頂甘露、安徽黃山的黃山毛峰等。

在清明之前、茶樹剛發芽時採摘的,稱為「明前茶」、「蓮心」、「銀針」;在穀雨前採摘的,為「雨前茶」,因茶葉已展開也稱為「旗槍」;在立夏前採摘的為「三春茶」,因已經有兩片葉展開也稱為「雀舌」;立夏後再採摘,葉片已變厚,為「四春茶」、「梗片」。


西湖龍井 :中國綠茶的代表,浙江省杭州西湖周邊產,古代作為貢茶。特徵是扁平狀的炒青綠茶,帶綠的葉片, 帶有翡翠色的茶色,散發著草或豆的清香,甘甜。在清明節前後(4月5日左右)以一芯一葉方式摘取的,被視為最高級品。其中又以獅子峰的獅峰龍井被視為特級品。

黃山毛峰:安徽綠茶的代表,產於世界遺產黃山。特徵是帶黃白色毛的烘青綠茶,帶有透明黃金色的茶色,散發著栗子的氣味。以一芯二葉方式摘取的特級品被稱為「雀舌」。1955年被認定為中國十大名茶。

碧螺春 :  產於江蘇省蘇州市的東山及西山,尤以產於東山柑橘果園旁的被視為高級品。和龍井茶同為炒青綠茶,但其形狀是如捲貝般的螺旋狀,古代作為貢茶。春分到穀雨時期,以一芯一葉方式摘取的。

黃山綠牡丹:產於安徽省,清明節到穀雨期,用一芯一葉到一芯三葉的方式摘取葉片,再用線綁成牡丹花的形狀。加入熱水後,會如牡丹花般的優雅盛開,澀味少,持久的甘甜及清香。

蒙頂甘露:產地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(也稱蒙山),捲曲型綠茶的代表。茶湯似甘露,碧清回甜。


台灣

台灣經典的綠茶款如三峽碧螺春、龍井即為綠茶系茶款


沖泡方法

明代張源所著的《茶錄》中就提到:「投茶有序,毋失其宜。先茶後湯曰下投。湯半下茶,復以湯滿,曰中投。先湯後茶曰上投。春秋中投。夏上投。冬下投。」

意思是,在沖泡綠茶的時候,投茶是有順序的,而其中所提到的中投、上投、下投也合稱綠茶的「三投法」。

一、上投法

「上投法」是指先向杯中注入約七分滿熱水,再投茶。

特別適用於碧螺春、信陽毛尖等細嫩緊緻的茶,外形鬆散的茶葉忌用此法。

PS:用上投法泡茶,雖然解決了部分緊實的高級細嫩名茶因開水溫度太高,從而造成對茶湯和茶姿的不利影響。但同時,採用上投法泡茶,會使杯中茶湯濃度上下不一,茶的香氣不容易揮發。因此,品飲上投法沖泡的茶時,最好先輕輕搖動茶杯,使茶湯濃度上下均一,茶香得以透發。

二、中投法

「中投法」是指先向杯中注入1/3的熱水,再投茶,輕搖潤茶後再向杯中注水七分滿。

茶形為緊結,扁形或嫩度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的綠茶,如西湖龍井、安吉白茶等。

PS:中投法其實就是兩次分段泡茶法,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泡茶水溫偏高帶來的弊端。

三、下投法

「下投法」是指先將茶葉投入杯中,再注入1/3的熱水浸潤茶,輕搖潤茶後再向杯中注入開水至七分滿。

此法適用於茶形較鬆,嫩度較低的綠茶,如太平猴魁、六安瓜片等。

無論哪種方法投茶,都可以成就一杯清香芬芳的綠茶。但如果想檢驗茶葉品質好壞,就多用下投法,也可直接開水沖泡。

注意事項

飲用濃茶會導致胃腸動力異常。綠茶裡含有單寧酸,因此茶喝太多都很傷腸胃,可能會導致胃痛、噁心等症狀。

綠茶會減慢身體吸收鐵質的速度,因此原本就缺鐵、貧血,或是生理期來的女性,都不應該大量攝取綠茶。
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