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與登頂

登山,是過程;登頂,是結果。

我們總以為登山是為了登頂,彷彿只有站上峰頂,才能證明這趟旅程的意義。然而,一路的攀登,氣喘吁吁地踩著碎石坡、跨過傾斜的林間小徑,低頭專注腳下、不時抬頭望向遠方的山巒,每一個步伐、每一次停下來擦汗的瞬間,才是真正與山對話的時刻。

「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」王陽明說。立志如同起身登山,是內心最初的動念。當一個人起心動念欲登高峰,那志向就已召喚出另一種存在方式:不再原地踏步,而是一步步往上攀爬。

過程中可能會有迷路、有滑倒、有想放棄的念頭——但也正是在這些曲折中,心志才漸漸鍛鍊起來。登頂雖然令人雀躍,但那不過是片刻的開闊,轉瞬即逝。真正留存在心的,是一路上的風聲、樹影、與自己較勁的靜默。

王陽明曾言:「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。如此臨事,便要傾倒。人須在事上磨,方能立得住;方能靜亦定、動亦定。」登山,不正是這樣一種「事上磨」嗎?它不是證明結果的手段,而是一種與世界交往的方式。不是因為有頂峰才值得攀登,而是因為攀登的自己正在生成。

最終,山是否真的被我們「征服」了呢?也許並沒有。但我們在山的沉默與寬容中,看見了自己的渺小與堅韌;也才明白,所謂「登頂」,不過是暫時的停留。真正重要的,是那顆曾在高山風雪中不曾退卻的心。